周朝文化:百家争鸣 儒家,代表人物:孔子、孟子 、荀子 。作品:《春秋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荀子》。主张: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 ,它以春秋时孔子为代表,以六艺为法,崇尚“礼乐 ”和“仁义” ,提倡“忠恕”和不偏不倚的“中庸”之道,主张“德治 ”和“仁政”,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。
尊重礼仪:周代以礼制文化著称,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遵循着严格的礼仪规范 ,使文化更为严谨和深入人心 。礼仪制度:周王朝创制了象征权威和身份的礼仪制度,并将其推广至整个社会,这种文化思潮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。
周朝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:周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,它奠定了许多重要的制度和文化传统。分封制是周朝的重要制度之一,通过分封列国,周朝实现了对广大地区的殖民开拓和文化同化 ,为中国后来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。
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。
当时观政进士张璁上疏责廷臣之非,提出了继统的理论。至1524年(嘉靖三年) ,以世宗钦定大礼而结束。大礼议事件是明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,而大礼议的核心是世宗能否改换父母的重大争论,那么大礼议的中嘉靖皇帝为什么会倔强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呢?其实 ,皇帝也跟普通人一样,无利不起早啊 。
历史的涟漪:嘉靖大礼仪之争的深度剖析/ 明朝嘉靖年间(1522年至1566年),一场关于皇位继承合法性的大礼仪之争(又称“大礼议”或“大礼之争”)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。这场纷争的核心人物是第十一位皇帝——嘉靖皇帝朱厚熜,他以堂弟的身份挑战了传统礼制的权威。
大礼议 正德十六年(1521年)至嘉靖三年(1524年)期间 ,明朝发生了一场围绕皇统问题的政治争议,史称“大礼仪之争 ” 。争议的起因在于明世宗朱厚熜即位,其父兴献王朱祐杬原为藩王 ,与世宗的皇位继承产生矛盾。周代设立宗法制后,以嫡系长房为“大宗”,余子为“小宗”。
这个问题 ,嘉靖还来不及想,大臣们自然也没人愿意提 。嘉靖本人此刻最大的心愿是能看到母亲,为此他甚至亲自去送迎接母亲的使臣 ,对他们处处提醒,一片孝心,由此可见。 两天后的一次君臣见面会 ,标志着大礼议事件的开始。
这使得朱厚熜大为欣喜,但议礼之争仍持续不断 。最终,经过三年的大礼议,朱厚熜成功确立了正统地位 ,强化了皇权,但也导致了杨廷和的失势和朝廷风气的败坏。大礼议促使了明朝政治的独裁和谄媚之风盛行,削弱了政治改革和社会进步 ,史家对此持批判态度,认为这一事件对明朝历史产生了消极影响。
嘉靖帝的帝王术非常高明,他通过三步棋牢牢掌握住了朝堂格局。第一步棋:大礼仪事件 嘉靖帝通过“大礼仪事件 ”与文官集团进行了激烈的权力争夺 。他借礼部尚书毛澄之事发起争论 ,以皇帝至高的地位躲在幕后,让张璁冲锋在前,与百官对抗。
大礼仪之争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(1521年)到嘉靖三年(1524年)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 ,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,为其改换父母的问题所引起,是明朝历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。大礼议的核心是明世宗能否改换父母的重大争论 ,即对明武宗遗诏如何诠释的问题,是明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。
嘉靖帝的帝王术非常高明,他通过三步棋牢牢掌握住了朝堂格局。第一步棋:大礼仪事件,初步集权。嘉靖帝即位时年仅15岁 ,但他借“大礼仪事件”与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权力争夺 。
内阁大臣的反对:内阁大臣们坚持按照礼制行事,认为嘉靖帝应当尊孝宗为皇考,而不应追认自己的亲生父亲。他们据理力争 ,与嘉靖帝产生了激烈的争执。大礼仪事件的爆发:这场关于皇帝尊号的争议,最终演变成了明朝历史上著名的“大礼仪事件” 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与范围有哪些?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与范围有哪些呢
上升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、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,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、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,无任何商业用途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(文章、内容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)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999999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、维护您的正当权益。